close

除了去真理堂圖書館借書來看之外,我的靈修來源最主要是好消息頻道 (Good TV)。

去參加主日、家庭小組都可以吸收信仰知識,不過對我來說,那些比較像是去上學,課餘時間,要多補充的話,就是看書跟看電視。

回想起來,我喜愛的講道與講者在這兩年來也有一些轉變。之前多半都會看約爾‧奧斯汀、喬依絲‧邁爾、康希、趙鏞基牧師的節目,再深入些 (也就是內容「硬」一點) 的話就看大衛‧鮑森、查爾斯‧史丹利和葉光明牧師;最近愛上的是提姆‧凱勒的「救恩之光」。所以每個禮拜一的晚上,我會捨棄純開心的「康熙來了」,乖乖地把遙控器轉到 15 台,從十點開始看到十一點,前半段是喬依絲‧邁爾,後半段是提姆‧凱勒。前半段的看起來比較輕鬆,喬依絲‧邁爾的風格向來是挺戲劇化的,寓真理於生活當中;提姆‧凱勒則非常「菁英」、紐約調調,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沒幾分鐘就分心,幾次之後就覺得雖然很花腦力,但看完後有被餵飽的感覺。

剛才聽凱勒牧師講神的聖潔 (Holy),覺得自己以往對聖潔的觀念不太正確,被他很清楚地釐清了,所以要趕快寫下來免得忘記。

神是全然聖潔的,這是無庸置疑的,這也是神之所以為神的特性之一。基督徒最終的生命目標乃是「成聖」,成聖之路只有兩條別無他法,第一是「專一且毫無條件地順服神」;第二則是「與世界分別」。但其實這兩條路徑並不是你先我後、互為因果這樣的,在我這個電視機前面的學生聽起來,比較像是我們的左右兩隻腳這樣,當我能夠專一且無條件地順服神,我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與世界分別出來了;換句話說,當我決定我要不隨從流俗,只跟隨神而活,那麼其實我就是在實行專一且無條件地順服神。

很難懂吧?凱勒牧師舉了一個例子。有個媽媽告訴凱勒牧師,自己從12歲就信仰基督,但直到她跟凱勒牧師談這段話的三年前,她才真正明白,或說開始了解並改變她的信仰生活,往「成聖」路途邁進。

差別在哪裡?這位媽媽道德品格無瑕疵、樂於助人、遵守十誡、信仰生活持續不曾中斷,但她發現自己信神的最大與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孩子,也就是說,她一切努力的目標,都是為了換取孩子的平安、健康、財富、成就與幸福。這聽起來很合理也沒有不對啊?一個做母親的心情不正是如此嗎?但問題是,她因此對神的信仰是「有條件式」的,是一種「如果神如何如何,那祢會讓我的孩子如何如何」(If...,then....)這樣的模式。假使她的孩子如她所願,那可能萬事美好;一旦孩子不聽話、出狀況,她的信仰基礎就崩塌了,她的信仰狀態也崩潰了。換句話說,她把神當成是自己的「助手」,用來幫助孩子功成名就的助手,而那些她所倚靠的變成了她的偶像。當然,專一且完全無條件地順服於神,還不是現在的我能夠透徹明白且實踐的,還必須繼續操練學習。

凱勒牧師接著講到一個觀念,他說一般人可能以為聖潔 (Holy) 的相反即是有罪 (sinful),所以很多基督徒以為自己謹言慎行、不犯罪、道德純全 (moral) 就很聖潔了;但其實,聖潔的相反是common,這個common的概念我很難翻譯,例子就是可以想像一個器皿,在舊約裡面的敬神用的器皿不但要乾淨,而且是要單單只為神使用,換句話說,我不能把一個為神準備、獻給神使用的碗,又拿來裝別的東西做別的用途,這也是「分別為聖」的概念。

關於這點,凱勒牧師提到有三種人:特立獨行、隨從流俗 (世界)、與世界分別出來的。第一種我很熟,哈,因為我以前一直自以為是這種人,恨不得能躲到深山僻壤,或是哪裡真的有個桃花源我就去,我自以為非主流,自以為跟一般凡夫俗子不一樣,但這種人只為自己而活,甚至其實還是在主流裡面隨波逐流載浮載沉而不自知,這種人,當然不會願意被神使用。第二種就不必贅述了,大多數人都免不了是以世界的價值觀為價值觀,遵循世俗的規則在生活 (這樣比較安全吧我想)。

所以重點來了,什麼樣的人是第三種人?想要活在這個世界裡面卻又能分別出來的日子要怎麼過呢?這是我的疑問,也許下個星期會有答案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ngli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