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底下那篇《小花的賴活人生》沒交代清楚,是因為看完了那位厲害格主的文章,再順著玩了一篇出來之後,我就被周公叫去了。
前幾天看到奇摩新聞介紹了這個在幾天之內爆紅的雜誌專訪產生器,才想起來格主當初為何要寫這樣的一個程式給大家玩。
沒有人討厭成功這回事,我想,對大部份的人來說,能讓自己變得有錢有勢,更是辛苦工作所追求的理想,也於是乎,不管我是做哪一行的,市面上那些《天下》、《遠見》、《商週》之類的雜誌,再怎樣無關也要稍稍拜讀一下,彷彿讀完了那些文章,自己就可以離成功近一點。
格主把這類雜誌文章寫作的模式歸納出一套公式,也就是說,只要把郭X銘、施X榮這些名字換成「小花」,很快地就可以製造出一篇「小花的成功轉型」故事。
這樣的模式所生產出的文章究竟對社會有何貢獻?以前不是沒有想過,當時只覺得這個社會多半僅是千篇一律地頌揚成功,而成功的定義就是賺錢。這樣的報導模式並不能使社會變得更祥和美好,更忽略了一個寬容、進步的社會該存在多元、異質的價值觀。不過,這幾年這些雜誌開始會寫一些七年級自行創業,或是推廣慢活、從都市出走、做義工之類另闢蹊徑的故事,雖然成功的定義依然不免是獲利、知名、受歡迎,但至少感覺多出了許多可能性,也至少不像以前看完了總覺得,那像我這種既沒賺大錢又沒高知名度的人是人渣嗎?是失敗者就該去死嗎?這樣的惡感。
但最近這種惡感又回來了,起因是公司近來決定不再投資某公司這事件。平心而論,包括財報不佳、股價下跌、本業虧損這些都是事實,也沒有什麼好說的。只不過,在看完了眾多負面相關報導之後,我再回頭對照去年、前年、大前年的報導,特別是去年公司剛決定購併的雜誌文章,對雜誌專訪產生器的嘲諷便有了更深的感觸。所有曾經出現的「具有過人的膽識」、「品牌王子」、「戰將」、「先鋒」這類形容詞,以及老闆被拍得意氣風發有如神仙下凡的特寫照片,都換成了「失敗」、「好大喜功」、「認錯道歉」與兩眼佈滿血絲、托腮、扁嘴的怪相。
我知道我現在是無法客觀的,也不再如之前那樣能夠置身事外。並不是不知道媒體的本質,更沒有否認這本來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,造神之後,再毫不手軟地將之摧毀。
於是昔日的小花,變成今日的雜草。
想起前同事貼在案頭的一句話。
「入戲太深是不衛生的」。
- Oct 29 Sun 2006 02:20
小花與雜草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