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在公司內部網站上看到一個故事,很老的喔,那個龜兔賽跑的故事。

不知哪位大德幫這則故事拍了續集,有上、中、下與番外篇。上集就是我們看到不用再看的那一個,兔子因為太自大,掉以輕心在樹下睡著了,醒來發現已經變天,烏龜已踱步到達終點。

中集當然就是兔子的復仇,一路跳跳跳,絲毫不敢停歇,果然老早等在終點向烏龜示威。

下集烏龜學聰明,換了一條路線走,這條路線中途經過一條河,河很寬,沒有橋,烏龜順利游到對岸,兔子望塵莫及。

番外篇呢,是這樣的,路線還是有河的那一條,不過這次烏龜跟兔子變成好朋友,前段路由兔子揹著烏龜跑,到了河邊換烏龜揹著兔子游泳,然後兩隻快快樂樂地走完這趟旅程。

夠明顯了吧?

這一課叫做合作。

-----------時間過得很快--------------

不是沒有過團隊合作的機會或經驗,但坦白說,我一直還是偏好單兵作戰,所以始終沉醉在記者與編輯的角色中,潛意識抗拒需要溝通協調的工作。也不是說記者跟編輯不會用到溝通協調,只是實際作業十分單純,記者出門採訪完回來寫稿,截完稿交出去便款包袱走人,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後端去處理,滿接近生產線的作業。而雜誌編輯則各具專業,頂多事前開個編輯會議,腦力激盪一下,後續仍是各寫各的,總不會有你的導言加我的主文再融合他的結尾,或是我必須等你寫完我才能接著寫下一篇的這種事,真要這樣,也是老總去傷腦筋。

於是剛開始有點不太習慣,常常是共構一個專案,要先經過小組成員丟點子、給意見,然後leader回饋建議,再分配工作、訂出時間表,往往在真正完成之前,因為還要聽取更高階主管的意見,並視相關單位的情況與可行性再調整計畫,往往這樣的溝通、反饋要來個好幾次,而我負責的部分也常常牽涉到前一個你的進度,決定下一個他的進度,也因此過程中我看到我的leader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每個成員的情緒與進度,於是最近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似地,看到了我以前從未注意、懶得關心的溝通藝術。

我的小組同事有男有女,年紀大的跟我差幾個月,年紀小的小我十歲,有的是學人力資源出身,有的專長財務,有的具備豐富的顧問及專案管理經驗,我的leader則是兼具心理系與商研所的專業訓練;有的從小在美國長大,有的則是像我這種純蕃薯;有的個性溫和,有的直接毒辣;有的在我初次印象中總會挑順路走,有的則是肯做但不輕易被說服,反正就是個五光十色,雖然我們龍龍總總加起來也不過七個人。

第一次我發現我的ppt技巧很低階,就是在會議中出現了強手珍妮佛,她操作手法有如鋼琴家,中英打飛快,後來才知道她原是台北商專畢業,練就了好功夫。然後第二次是我試著打開Frontpage,想要做個電子報,可完全被卡住,因為根本不會用,於是再發現泰沙以前就會這些網頁編輯相關技術。接著是陸續要展開 KM(知識管理)系統的設計專案,便發現菲爾以前就在做這個。

但真正讓我叫好在心底的是我的leader,當我默默觀察她如何向組員說明一項專案的執行動機,如何在會議中引導意見的丟接,如何回應組員的質疑與挑戰,如何在她的位置上,一方面要考慮組員的感受另方面又要抽離到高階主管、其他部門、整體同仁的立場去預測可能的反應,而可以在不斷需要溝通、說明的過程中不被激怒、挫折或顯得矯情,我想這不僅需要很成熟的情緒管理,也需要某種聰穎體貼、蕙質蘭心。

某次閒聊我問她,妳如何能做到這些?

她一點都不訝異地笑說,同樣的問題她被問過很多次了,於是有了一套「官方說法」。

第一次被問的時候,她有好好想了一下,不得不承認有些部分是「天生麗質」,但關鍵是她曾經花了一段時間練習「向內看」。

我說我懂,因為我也在兩次待業的半年當中試過這樣做,但似乎沒看清楚。

簡單整理她的話,意思是說,我們通常習慣都會先向外看,看別人的優缺,看別人對我們所言所行的反應,並往往藉此定位與評價自己。向內看是先看到自己是誰,自己想做什麼,自己正在做什麼,清楚且篤定之後再向外看,便不容易隨之起舞。更重要的是,當自己很清楚篤定地知道自己是誰,正在做的是自己想做且正確的事,會比較能先尊重別人、考慮別人的感受,而不會先忙著照顧自己的情緒或是捍衛自己的立場。

我後來再想,以前不是沒有遇過像她這樣的人,只是當時我半閉著心眼,在意的是自己,卻是用看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,像隻埋頭顧著自己慢慢爬的烏龜,看不起兔子。

嗯,應該找一天去木柵動物園逛逛。




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yangliling 的頭像
yangliling

法拉莉

yangli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